- 概要
- 历史
昔阳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东部,太行山中脊西麓。地处温带、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平均海拔 800-1500米,最高处白羊山海拔1883米,最低处孔氏乡田家湾海拔560米。一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9.4℃,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无霜期为120至170天。境内林木丰茂,牧坡广阔,土地肥沃,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四界山环,东瞰邢赵,西屏汾晋,南通辽沁,北控平定,幅广70公里,袤41公里,总面积19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万亩。人口23.8万,其中农业人口21万。全县辖5镇7乡,335个行政村。
昔阳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地区东部,太行山西麓,东与河北省的井陉、赞皇、邢台、内邱四县毗邻,南隔蔡岭与和顺相望,西与寿阳县交界,北与平定县接壤,总面积1942平方公里,现辖4镇16乡,人口2447万。县政府驻城关镇。
昔阳,春秋时称“肥国”,西汉建立沾县,东汉建安末设乐平郡,隋大业二年置乐平县。以后几经演变直至民国元年,定为乐平县。1914年改为昔阳县至今。该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道路崎岖,水源贫乏,丘陵居多,仅在河谷两岸有小片平川。东西两侧地势较高,大部海拔在1200米以上,以西部的老庙山为最高,海拔1698米,是该县清河的发源地。境内主要关隘有东北部的九龙关和东南部的马岭关等。均地处两例高峻、中间低凹,形势险要地带,分别为通往河北井陉、邢台的交通要塞。该县河流呈放射状分布,向东流的松溪河,是昔阳最大河流;向南流的为清漳河;向西流的为潇河。境内年平均气温为10度左右,一月--5度至--6度,七月22.8度,年降雨量500毫米,霜冻期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130至160天。全现有耕地38.8万亩。主要农作物有谷子、玉米、高粱、豆类、麻类、棉花等。矿藏资源有煤、铁、铝、铜、铅、硫磺、云母、铝土矿等十几种。其中以煤最为丰富。煤田面积达150多平方公里,储量约14亿吨。工业有煤炭、水泥、化工、制药、机械、冶金、食品、服装等行业。交通以公路为主、阳泉至黎城干线公路纵贯县境,并有以县城为中心的数十条县级公路与乡镇级公路联系着全县各乡镇和绝大部分村庄。
春秋时期,境域属晋,战国归赵,秦属上党郡。东汉建安末年(220年)为乐平郡,隋大业初年改为乐平县。后几经演变,到民国元年(1912年),定名为乐平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昔阳县。1938年5月,昔阳分东西两县。1945年8月县城解放,复称昔阳县。1958年11月,划归阳泉市辖,改称昔阳人民公社联社,次年3月易名为昔阳协作区,5月又称昔阳郊区。1960年恢复昔阳县,属于晋中专区(晋中地区、晋中市)。
宋乾德元年(963)
八月,宋进攻北汉,攻取乐平县。
宋宣和七年(1125)
金兵南下围太原,破乐平、寿阳、榆次、太谷等县。
元至正二年(1342)
四月,乐平县地震,裂地尺余,民居皆倾。
同年,太谷、榆次、乐平县大旱,人相食。
元至正十一年(1351)
榆次、寿阳、榆社、乐平等县地震,声如雷霆,房屋倒塌无数,压死者甚众。
崇祯五年(1632)
农民起义军一部攻破乐平,明三边总督洪承畴督领官兵分三路围剿义军。义军分散迎敌,终被各个击破,余部突出重围,翻越太行山转入豫北和冀南一带活动。
顺治九年(1652)
四月二十日,乐平大暴雨,冰厚1米?,3日尚未尽消。冰雹打死牛、羊300余头(只),大风拔起树木400余株。
乾隆二十五年(1760)
因上年遭灾饥饿,乐平县瘟疫大作,死尸枕籍,逃亡过半。
嘉庆元年(1796)
乐平县降为乐平乡,直隶平定州。
咸丰十一年(1861)
四月,天津顺记洋行初次贩运洋布5995匹来榆次县售卖,洋行始入山西。
五月,山西巡抚下令平定、乐平设团防,协助直隶省缉拿活动于乐平东南与直隶邢台、赞皇接壤处崇山峻岭中的“二字党”(因每人都以“二”字为名,称张二、李二等,故名)。
光绪二十六年(1900)
春,榆次大旱,至六月不雨,五谷歉收,饿死民甚多。五月中旬,榆次、太谷、平遥、介休、灵石、乐平、寿阳等县出现不同规模的义和团活动。民国1912年临时政府废除州的建置,辽州改为辽县;各县衙改称行政公署,知县改称知事;同时将乐平乡恢复乐平县置。1914年4月17日,因山西省乐平县与江西省乐平县同名,经内务部协议,将山西省乐平县改名为昔阳县。